JBO竟博近年来,女生“抢”男生衣服穿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事情了,常说“女生帅起来就没男生什么事情了”。女穿男装成为流行,网络上的“女装大佬”们也引起了一波男穿女装的风尚。
阿里曾发布的“中国时尚趋势报告”中提到,“西装”成为淘宝网上女性搜索最高的关键词,女性西装的销量甚至超过男士,中国女性正在追求更加“中性化”的外观。
但中国男性在时尚界却更追求“女性化”的风格:蕾丝、耳环、透明等等这些搜索增长名列前茅。
而当我们回望这几年的时尚秀场,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类似的潮流趋势——设计师们开始不再受到性别概念的限制,不再划分男女装JBO竟博,而是更加自由的进行设计。
“无性别主义”在时尚圈大行其道的表现更在于Gucci等一系列品牌开始将男女装合并办秀。ZARA的官网甚至推出了“无性别”分类的服饰。
但实际上这样的风潮也并非是新鲜事,“无性别”潮流只不过是过往的一种“复古”。男生女相,雌雄同体的玩法实际上早已经被前辈们探索过了。
David Bowie可以说是“雌雄同体”风格的开创者。John Lennon评价他说:「Bowie的歌是涂了口红的摇滚」
在上世纪70、80年代注重个性表达与肆意反叛的风潮之下,男女性从过往的社会要求之中被解放出来。男扮女相也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的时尚风潮。
他的标志性橘色长发,紧身裤,厚底鞋,让人雌雄难辨JBO竟博。在舞台上,他可以是色彩缤纷的连身衣,踩着高跟鞋,名为“Ziggy Stardust”的一个中性外星怪物。而在现实中,他是“无性别”的时尚先锋,他创造出的闪电妆、太阳妆被争相模仿。
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向主流对抗的先锋们,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:性别是可以视觉化的。颜色、面料、图案、轮廓……这些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符号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具有主观性,会随着时间、地点、历史与文化的改变而不同。而处在相似文化中的人群会有较为固定的一套“符号系统”。
为什么我们要用粉红色代表女孩子,蓝色代表男孩子?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近代美国才定型。
而随着美国童装业的发展,这样的情况出现了改变。1918年,一本杂志给家长们提出了“蓝色温和宁静,具有女孩气质;而粉色则更有活力,更具有男孩气质”这样现在看来惊世骇俗的建议。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听从这样的建议,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,性别的符号系统都很混乱。
“粉色属于女孩,蓝色属于男孩”这个准则逐渐固定下来,二战出生的这一代被描述为一出生就具有稳定色彩符号的人群。
“粉对蓝”的思维模式逐渐开始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。以至于到了21世纪,已经作为一常识、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被人们所普遍认可和接受。
在很大程度上,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性别理解成为一种生物属性,而应该是一种社会建构。在不同关于性、性别和性取向的争论之中,最为根本的争论点其实是我们的性别究竟是先天所决定的,还是后天构造的?
一个值得捉摸的现象是JBO竟博,谈及“中性风”,女性的扮酷可能比男性更容易让人接受。当男性提及中性风时,则会多些考虑。
正如“时尚”一词往往用于女性,而非男性。对于男性来说,“时尚”一词一旦被用于他们,似乎就是在暗示女性化过程中的轻浮变化、多彩的细节、繁复的花边以及浅薄无知。
这种现象实际上则是一种性别的重新赋予,当面料、裁剪等等细节成为了一整套新的话语,一种凸显男性特征的全新方式和态度就产生了。这种社会规范进而发挥其作用,维护男性性别霸权。
当时叶永志就读于国中三年级,因为举止“女性化”而常常遭受到同学的欺凌。尽管他的母亲曾经向学校反映,学校却未作任何处理。4月,他被发现倒在学校厕所的血泊中,不治身亡。
他的死因被判定为身体原因导致的突然晕倒,晕倒时头部受到重创。但他真正的“死因”,是因为他受到霸凌、同学会在他如厕时扒他的裤子,他只能在厕所无人的时候进去如厕。
以至于在事故发生之后也没有受到及时的救治——他间接死于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暴力与霸凌。
而同性恋在部分人的眼中则更多表现为一种“女里女气”的身份,成为一种刻板印象。
保养整容,植发,去眼袋,割双眼皮……过去被视为女性专利的修饰手段,如今同样也适用于男性。衣着,性感撩人的美女形象已经不再是新闻,一批有着英俊面容的美男子成为了杂志封面的宠儿。
一方面,他们追求健美壮硕的身体体型,以展示纯粹的男性魅力。而另一方面,在“造星热”之中,各种类型的偶像样式,也指引着男性塑造自我的方式。
属于史泰龙、高仓健等的硬汉形象已经远去,在当下的偶像潮流之中,鲜肉们更注重外表,他们的衣着、穿戴更容易策动潮流。
大众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,让我们来看一段某时尚杂志对于一件西装单品的广告语:
“追求完美”,“耐用踏实”,这些融汇了理想男性特质的词语都融汇在这件西装单品之中。广告为了完成商业目的,对于男性形象、男性特质的标准进行定义。
但无论如何,男性身体被媒体、娱乐业所影响,成为一种被消费的主体,已经是事实。我们只不过把对于年轻的、白皮肤、女性的关注转变向了对于年轻、白皮肤男性的关注。
消费时代中,似乎无论是男性或是女性都无法回避“被消费”。我们更关注身体,对自己的身体提出了各种各样严苛的要求。而我们所购买的商品,也只不过是身体延伸出的产物。
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,而不止是秀秀肌肉、身材与金钱。性别平等并非是出售与购买,而是回归追求美与欣赏美——尽管这条道路可能依然还“任重而道远”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